5.0更新至第05集张若昀,李沁,陈道明,吴刚,田雨,李小冉,俞飞鸿,袁泉,毛晓彤,郭麒麟,宋轶,辛芷蕾,宁理,刘端端,张昊唯,付辛博,高曙光,赵柯,于洋,李强,刘桦,佟梦实,郭子凡,金晨,王楚然,高露,王晓晨,隋俊波,归亚蕾,余皑磊,毕彦君,罗二羊,吴幸键,宣言,王庆祥,徐志胜,崔志刚,傅迦,姚安濂,秦焰,沈晓海,王同辉,冯兵,常铖,王建国,刘宇桥,冯恩鹤,赵振廷,董可飞,李俊贤,崔鹏,贾景晖,王天辰,代文雯,王成阳,张弛,左凌峰,刘同,张维伊,东靖川,杨彤,孙亦沐,于小鸣,魏炳桦,李珞桉
6.0更新至第01集Guide,Piyawat,Khongsamran,Shino,Peraphat,Dhanarattananont,Gar,Titikorn,P,Jay,Phurinat,B,Tawan,Txwn,Q,Kim,Tantankunp,Eugene,Bug,Danuphop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时辰不仅是时间的计量单位,更承载着古人观察自然规律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。现代人习惯以24小时制划分一天,而古人则用“十二时辰”将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,每个时辰对应两小时,并以地支命名。若问“下午一点过五分”是什么时辰,答案需从这一传统体系中寻找。
根据十二时辰的划分,子时(23:00-1:00)作为一日之始,其后依次为丑、寅、卯、辰、巳、午、未、申、酉、戌、亥。其中“午时”对应现代时间的11:00至13:00,而“未时”则从13:00开始,延续至15:00。因此,下午一点过五分显然已进入未时范畴。这种划分并非简单的数学换算,而是与太阳运行轨迹密切相关——午时太阳升至中天,未时则逐渐西斜,古人通过观察日影变化确定时辰,体现了对自然现象的深刻理解。
未时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。地支“未”属羊,民间素有“未羊”之说,故而未时也被称为“羊时”。在农耕社会中,此时恰是农人午憩后重返田间劳作的时间,《齐民要术》记载“日昳而作”,即太阳偏西时(未时)继续耕作。此外,中医理论将未时与小肠经对应,认为此时适宜调理消化系统,这种时间与人体机能相关联的观念,至今仍影响着部分养生实践。
值得关注的是,古代时辰制度并非完全与现代钟表吻合。例如,唐代已出现将每个时辰分为“初”“正”两段的计时法,如“未初”为13:00,“未正”为14:00。宋代更发明了刻漏制度,将时辰细分为初刻、一刻、二刻、三刻。若严格按百刻制推算,下午一点过五分相当于未初二刻余五分,这种精细化的时间管理,展现了古代科技在历法领域的卓越成就。
十二时辰的文化内涵早已渗透到语言体系中。成语“午时三刻”特指11:45至12:00之间的极阳时刻,常用于形容关键节点;俗语“点卯”源于卯时(5:00-7:00)官吏签到制度;而“黄昏”原指戌时(19:00-21:00),这些词汇至今仍在汉语中焕发活力。未时虽少见于成语典故,但在《红楼梦》等文学作品中,常见“未正二刻摆饭”的描写,成为还原古代生活场景的重要时间坐标。
随着钟表普及,十二时辰逐渐淡出日常生活,但其文化基因仍在延续。北京故宫的日晷雕塑、苏州博物馆的铜壶滴漏,都在诉说着传统计时智慧;陕西关中地区保留着“晌午”(午时)、“后晌”(未时)等方言时间表述;更有设计师将时辰元素融入现代腕表,让古老的时间哲学焕发新生。下午一点过五分对应的未时,恰似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汇点,提醒我们时间计量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。
从甲骨文的“旦”“暮”到今天的智能手表,人类对时间的认知不断演进。十二时辰制度作为中华文明的独特创造,既蕴含着“观象授时”的科学精神,也寄托着“天人相应”的生命观。当我们知晓下午一点五分属未时,不仅获得了时间换算的答案,更触摸到祖先在仰望星空时,对天地运行规律的敬畏与思考。